海外升學的迷思
On May 17, 2021 by dschk Standard過去一年,我們的世界和教育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和衝擊,上課可以從教室裡轉移到線上,而升學可以不用考試而用“搖號”,國際形勢也更加不可捉摸。近期,學校邀請到了平和學校高中部升學指導辦公室主任李夢老師為大家帶來高中和大學階段的規劃指導。本文是築橋家長在講座後的思考。
關於海外升學:迷思和正解
作為一名築橋的家長,家長課堂活動一直是我很關注的,無論是“正面管教”還是“兒童心理學”,亦或是“批判思維”以及“項目式學習”,築橋之於我像一眼甘泉,所賦予的不僅僅是培育孩子的理念和技巧,同時也是一個推動自我成長的能量之地,給了我很多生活和工作的靈感。
我們的當下,在經受了新冠疫情的衝擊後,世界所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這也影響著每一個人的選擇。作為一名小學生家長,在給孩子規劃升學路徑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焦慮感與日俱增。這次由平和學校升學專家李夢老師帶來的講座應該說來得很及時,解開了我心中不少疑惑。
迷思1:海外升學是不是一條快樂教育的捷徑?
在我們讀書的年代,不少人選擇海外升學是為了避開國內激烈的應試競爭,所以很多人在談到海外高等教育時,會簡單地將其認定為所謂的“素質教育”或“快樂教育”,以為海外升學只要過語言關就可以了,其實不然。
李夢老師扼要地指明了兩個事實:
第一,語言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還是基於語言之上的“開放的眼界”、“積極的態度”和“思辨的能力”,這會體現在升學過程的各類考查中,這個過程一般從六年級開始並貫穿于整個中學階段。
第二,以IB課程為例,無論是學習量還是學習難度,以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各種要求,對於即使是能夠升入平和高中部的這些優秀學子而言,也是極具挑戰的,需要發揚刻苦勤奮的精神。所以,如果是抱著“偷懶”的目的,可能會事與願違。
迷思2:海外升學是為了在國外找工作或生活?
還有一種比較理想化的認知,就是到海外讀大學就意味著可以留在國外工作或生活,從而避開國內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對此,李夢老師也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海外留學生,最終都會選擇回國工作,這是一個事實。隨著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即使不考慮疫情的影響,各主要留學目的地的經濟情況也都並不優於國內,其就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如果只是很功利地把出國留學和“更簡單地找一份好工作”等同起來,那麼結果可能不一定盡人意。
迷思3:我們談海外高等教育時到底在談什麼?
既然海外升學也這麼辛苦,那為什麼還要選擇國際教育呢?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要回到教育本身。李夢老師在講座中,重點對比了兩類海外高等教育模式,即“美國本科的通識教育”和“其他國家地區的教育”。
通識教育又稱為博雅教育,和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它不強調實利主義和技術主義的教育訴求,而更矚目于培養健康、健全和美好的人,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概括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它通過為本科生提供一系列核心基礎課程,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細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於專業問題探討時就不會一葉障目,而是能理解到自己所學的是一個巨大有機體裡面的一個毛細血管。
我們現在經常談到的,在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很強的可塑性,並且應該是終生學習者,這裡面的道理就和通識教育的目的一脈相承。所以,美本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招生錄取時對某個特定學科的考查通常不是最重點的部分;同樣地,在大學四年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會有很多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課程並變換自己的專業。
對於其他海外國家,例如英聯邦國家,相比於“通識”,其選拔和培養學生的方式,就更多地體現了“專精”,這點和國內傳統的高等教育相類似。因此,在選擇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海外升學的時候,要更多體現學生在專業上的興趣和能力;同樣地,在大學的過程中,通常選定了專業後不能夠隨意地更改。
綜上所述可見,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培養人才的邏輯存在區別,就使得與這些高等教育模式所對應的中學課程在內容和考查方面產生了差異。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高校比較接受IB課程,因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強,會更適應大學的學習;而英國的高校更認可A-Level課程,是因為學生通過專注于某一個學科而在該學科上更具優勢。
李夢老師在講座期間一直強調的一個概念就是,在不同的升學路徑之間,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更重要的是適合不適合。是否選擇某一條升學路徑,取決於孩子的特點和偏好;一旦選擇了一條升學路徑,也就意味著在教育的路徑和目標上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國內的高等教育也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以給到不同的學生更多元化的選擇。
最後,把李夢老師給到學生和家長的建議送給大家:對於學生,要做好語言準備、廣泛探索興趣和愛好、保持開放、積極和思辨的思維方式、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領導力;對於家長,要深刻理解海外高等教育理念、收集各類國際課程資訊、瞭解孩子並確定孩子的所長、同時要過好自己的生活。
應該說,一堂講座不可能解答所有人的疑問,正如沒有哪條人生道路是一勞永逸的。所以,要在焦慮時代做一名平和的家長,就讓我們先放下過於功利或理想化的目標,把更多精力放在每一天陪伴孩子的過程上,去培養一個有好奇心、求知欲、責任感和愛的人,相信在這條路上我們將會收穫多一份的坦然和充盈。
Archives
- September 2024
- August 2024
- July 2024
- June 2024
- May 2024
- April 2024
- March 2024
- February 2024
- January 2024
- December 2023
- November 2023
- October 2023
- September 2023
- August 2023
- July 2023
- June 2023
- May 2023
- March 2023
- December 2022
- November 2022
- October 2022
- August 2022
- June 2022
- May 2022
- April 2022
- March 2022
- February 2022
- Jan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November 2021
- October 2021
- September 2021
- August 2021
- July 2021
- June 2021
- May 2021
- April 2021
- March 2021
- February 2021
- September 2020
- August 2020
- July 2020